序一 自造内心秩序之途

幸福不是人生主题,而是附带现象。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 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

第一章 心流,快乐的源泉

人何时最幸福

只有在不计较好坏、全身心投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时,才会觉得幸福,直接去找 反而不会奏效。

真正能带来满足感的不是苗条或财富,而是肯定自己的人生。

最优体验有赖于时时刻刻用意识控制周遭事物,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唯有靠个人 的努力与创意。

人类不满的根源

最好不要期望任何改善外界环境的努力能立即提升生活品质。

我们对自己的观感、从生活中得到的快乐,归根结底直接取决于心灵如何过滤与 阐释日常体验。

善用自己的体验

弗洛伊德及其他心理学家指出,文明就是建立在压抑个人欲望基础上的。社会成 员不论乐意与否,都被迫接受既定的习惯与技能,否则就不可能维持社会秩序和 复杂的分工制度。

我们应该了解,寻求快乐是基因为物种延续而设的一种即时反射,其目的非关个 人利益。

好的。如果我们不加诘问就服从基因和社会的控制,不啻就放弃了对意识的控制, 成为非人性力量的玩物。

剥削我们的精力以逞其私欲,使我们沦为社会制度的附庸。

第三章 心流的构成要素

幸福的假象

纵然明知物质的丰裕并不能带来幸福,我们还是习惯外求,不停地追逐外在的目 标,希望借此改善生活。

构成心流体验的要素 > 位置 1686

冒险专家的乐趣并非来自危险本身,而是来自他们使危险降至最低的能力。真正 令他们乐此不疲的,不是追逐危险的病态悚栗,而是一种有办法控制潜在危险的 感觉。

赌博的人往往自以为能未卜先知------至少在赌博的目标与规则下可以做到这一点, 而这种不能自拔的控制幻觉,正是赌博最吸引人的地方。

目标不假外求 > 位置 1803

在自成目标的活动中,一个人可以完全为行动本身而投入全部心力,否则他会把 注意力集中到行动的结果上。

第四章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自得其乐的性格

一个人若时时都在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或做出不 妥当的事情,就注定与乐趣绝缘。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无法变得更复杂,因为他把全部精神能量都用于实现眼前的目 标,不肯去尝试新目标。

虽然一般认为,注意力集中时会增加处理资讯的负担,但对于懂得如何控制意识 的人而言,集中注意力反而更轻松,因为他们可以把其他不相关的资讯都抛在一 旁。

集中注意的能力与心流之间的关系十分明显,但仍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才能确定 何者是因,何者是果。

有助于产生最优体验的家庭环境具有五个特点:

  1. 第一是”清晰”,青少年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在家人互动关系中,目标与 回馈都毫不含糊。
  2. 第二是”重视”,孩子觉得父母对他们目前所做的事、他们具体的感受与体验 都有浓厚的兴趣,而不是一味巴望他们将来念一所好大学,或找一份高薪的 工作。
  3. 第三是”选择”,孩子觉得自己有很多选择,包括不听父母的话------只是他们得 准备好自己承担后果。
  4. 第四是”投入”,亦即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放开自卫的护盾和自我意识,全 心全意去做他感兴趣的事。
  5. 最后是”挑战”,也就是由父母为孩子安排复杂渐进的行动机会。

第五章 感官之乐

人值多少钱?

如果任由身体感官萎缩,生活品质充其量只能勉强及格,有时甚至相当苦闷。但 一个人一旦掌握了身体所能,学习为肉体感官建立秩序,精神熵的现象就会一扫 而空,变为充满乐趣的和谐。

心流不可能是纯体能的活动,肌肉和大脑必须参与才行。

如果我们只为赶时髦或改善健康而参与,不见得会有什么乐趣。很多人陷入一种 到头来无法自拔的体能活动中,把锻炼身体当成一种义务,一点儿也没有乐趣。 这是一种常见的错误,形式与本质混淆不清,以为具体的行动与事件就是决定体 验内容的唯一现实。这种人以为加入豪华健身俱乐部就是乐趣的保证,但我们早 已说过,乐趣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做”。

视觉之乐

不培养必需的技巧,就不可能在追求中找到真正的乐趣。

第六章 思维之乐

身体与心灵相辅相成

文化分派给我们的社会角色负责塑造我们的心灵,我们通常也任由这套既定规则 操纵,

挖掘历史宝藏

品质,由外界控制的知识也不能带来乐趣。

业余与专业

一旦业余者忘了这个目标,用知识来支撑自大,或取得物质利益,就变成了学者 的拙劣模仿。

在理想状况下,强迫教育的结束应该就是自动自发追求更高教育的开始。这时, 学习的目标不再是分数、文凭或找份好工作,而是了解周遭的事物,从个人经验 中发掘意义,建构价值观,思考者会从这里面找到深邃的乐趣。

第七章 工作之乐

工作与休闲

谈起工作,一般人就忽略了理性的证据。他们无视当下的体验品质,一味坚持传 统文化对工作根深蒂固的成见。他们认为工作是强加的限制,妨碍他们的自由, 必须尽可能地逃避。

工作上的冲突往往源自怕丢面子的自卫心理。有些人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会设 定目标,要求别人以某种方式对待他,并坚持别人按照他的理想行事。

第八章 人际之乐

一个人若不能忍受孤独,甚至从中发现乐趣,就很难完成需要全神贯注的任务。 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习在没有外援时,仍能控制自己的意识。

微妙的人际关系

一个人之所以重要,并不仅仅是因为他能帮助我们实现目标;只有在我们因一个 人本身的优点而重视他时,他才能成为最丰富的幸福泉源。

寂寞之苦

内在维持心灵的秩序十分困难。我们往往需要外在的目标、外来的刺激、外来的 回馈,帮助我们控制注意力的方向。

可预测的情节、熟悉的角色,甚至大量的广告,都提供一种令人安心的刺激模式。 屏幕使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容易处理的小范围之内,心灵跟电视互动,暂时可以不 受个人的烦虑打扰。屏幕上掠过的资讯,会把不愉快的念头逐走。但用这种方式 逃避沮丧,实在是一种浪费,因为徒然投下许多注意力,却得不到什么收获。

艺术创作需要的是清醒的心灵。药物作用下完成的作品,经常缺少杰作应有的复 杂性------它往往显得肤浅而自我陶醉。

驯服孤独

如果把孤独当作实现在人群中不可能实现的目标的机会,那么你不但不会觉得寂 寞,反而会喜欢独处,而且从中学到新的技巧。

一味追求逸乐的生活方式,只能跟建立在努力工作与乐趣之上的复杂文化共生。 如果文化不能或不愿意再支持这批没有生产力的享乐主义者,他们就会变得无依 无靠。

天伦之乐

孩子必须知道,父母对他们有某些期望,不听话就要面对特定的后果。但他们也 该知道,不论发生什么事,父母对他们的关怀都不会改变。

家庭成员之间的完全信赖、无条件接纳,只有在毫不吝惜投入注意力时才有意义, 否则它不过是空洞的姿态与做作罢了。

朋友之乐

真正的朋友偶尔会陪我们疯狂一下,但他们不会期望我们一味任性到底;他们能 与我们分享实现自我的目标,也愿意分担提升复杂性的风险。

第九章 挫折中如何自得其乐?

扭转悲剧

我像一只刚孵出来的雏鸟,展开这场旅程,从此我就能自由地飞翔。每个人都应 该了解自己,亲自体验生命的每个形式。我也可能还是在老家的床上呼呼大睡, 或到镇上谋一份现成的工作,但我选择跟穷人在一起,因为每个人都必须受过苦 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结婚、做爱,并不能让你成为男子汉;做男子汉就得负 责,知道什么时候该说话、说些什么,什么时候又该保持沉默。

化腐朽为神奇

自我的完整取决于把中立或破坏性事件,转变为对自己有利状态的能力。

为了成功,可以遵守一套并非出于自己选择的游戏规则,往往是强者必备的特征。

第十章 追寻生命的意义

下定决心

我真的想做这件事吗?做这件事会有乐趣吗?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仍然能从中得 到乐趣吗?我和其他人,必须为它付出的代价值得吗?完成这件事以后,我还会 喜欢自己吗?

重获内心和谐

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意外事故,都会使小孩儿痛苦,但小孩儿不会没来由地不快乐。 很多人怀念童年时光,并非事出无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