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者
在这种新经济形势下,有三种人将获得特别的优势
- 可以利用智能机器把工作做得漂亮并具有创造性的,
- 在所处行业中最优秀的,
- 还有那些拥有资本的。
如何在新经济形势下成为赢家
如果你不产出,就不会成功,不管你的技艺多么纯熟,天资多么聪颖。
第2章 深度工作是少见的
总结说来,当今商业世界的主要潮流大幅降低了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尽管经论证这些潮流可期许的利益明显小于专注于深度工作所带来的利益。
最小阻力原则
最小阻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Resistance):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对于很多人而言,这些例行会议是一种简单的(但同时也是笨拙的)人员管理形式。他们不愿自己去管理时间和工作任务,而是让每周迫近的例会迫使他们在给定项目上采取一些行动,或者提供一种取得进展的可视幻象。
最小阻力原则受到度量黑洞的保护,少有人对其加以审视,在这种原则支配下的工作文化,免去了我们短期内对保持专注和做计划的忧虑,却牺牲了长期的满足感和真实价值的产出。这样一来,最小阻力原则就驱使我们在深度工作愈发受到青睐的经济形势下流于浮浅工作
忙碌代表生产能力
忙碌代表生产能力(Busyness as Proxy for Productivity):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
知识工作并非生产线,从信息中提取价值的行为往往并不忙碌,也并非靠忙碌支撑。
对互联网的顶礼膜拜
我们不再权衡新科技的利弊,不再平衡新增效益和新引入的问题之间的关系。我们开始自以为是地认定,只要是高科技就是好的,而不用再做探讨。
第三章 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
从神经学角度论证深度
游手好闲是万恶之源’…当你失去关注点时,头脑不会想着生活中的好事,而会纠缠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神经学角度来看,靠浮浅事务度过的一天很可能会是枯燥、令人沮丧的一天,即使抓住你注意力的浮浅事务看似无害甚至有趣。
从哲学角度论证深度
这种思想剥夺了世界的秩序和神圣感,而这种秩序和神圣感恰是创造生命意义所必需的。在后启蒙时代的世界里,我们为自己安排了一项任务,辨别何为有意义的,何为无意义的,这种做法很随意,恐会带来令人毛骨悚然的虚无主义。
并非产出意义,而是培养内在技能,辨别本已存在的意义
你不需要一种稀缺的工作,你需要的是用世间少有的方式完成工作。
深度智人
就像我们这个种群进化到一个阶段,在深度中繁荣,在浅薄中沉沦,成为一种可以称作”深度智人”(Homo Sapiens Deepensis)的物种。
准则1 工作要深入
选定你的深度哲学
克努特采用的是我所谓的禁欲主义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这种哲学通过摒弃或最小化浮浅职责,从而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
将荣格这种方式称作双峰哲学的深度工作。这种哲学要求你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在深度时间里,双峰工作者会像禁欲主义者一般工作------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在浮浅时间里,专注并非首要目标。
节奏哲学。这种哲学认为轻松启动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换言之,其目标是创造一种工作节奏,让你不需要你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链条法是节奏哲学深度工作日程安排的典型例子,因为这种方法结合了一种简单的启发式调度(每天都要做这项工作)和一种提醒你做这项工作的简单方法:日历上的大红X。
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能立刻转入深度工作模式,苦心打磨他那本书。
记者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是很难办到的。如果你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价值有足够的信心,实现深度工作的技能也足够熟练(我们将在后续策略中继续探究这种技能),记者哲学将是一种出乎寻常的好办法,能帮助你在紧密的日程安排中挤出大量的深度工作时间。
习惯化
- 你将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
- 工作开始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
- 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
像经商一样执行
找出实现某个目标的战略往往很简单,但是真正引领公司上行的反而是确定了战 略之后该如何实施战略。
- 原则1: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 原则2:抓住引领性指标
- 原则3: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
- 原则4:定期问责
准则2 拥抱无聊
一旦你的大脑习惯了随时分心,即使在你想要专注的时候,也很难摆脱这种积习。
准则3 远离社交媒体
一个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你的工具对你越有吸引力,你就越难在重要的事情上集中注意力。因此,要掌握深度工作的艺术,你必须摆脱各种各样的诱惑,重新掌控自己的时间和注意力。
认识到这些工具并不完全是邪恶的,有些甚至对你的成功和幸福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与此同时,也意识到应该对那些能够经常占用你时间和注意力(更不要说个人信息)的网站设立一个严格的限制标准,大部分人应该更少地使用此类工具。
如果你不努力权衡利弊,一看到可能的益处就决定不加限制地使用某种工具,那么你就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失掉了在知识工作世界里取得成功的能力。
网络工具并没有那么特别,它们只是工具,并不异于铁匠的锤子或者是画家的刷子,只是熟练劳动力用来更好地完成工作的工具(并且偶尔能增添乐趣)。
戒掉社交媒体
我认为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一个原因,就是它打破了努力创作有实际价值的作品和吸引到人们注意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相反的,它用浅薄的集体主义式交换取代了永恒的资本主义交换:如果你注意我说了什么,我就会注意你说了什么,不管这话语有无价值。
结论
脱离思想不集中的大众,加入那些能集中精力的少数人群,我认为这是一个能让你脱胎换骨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