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系统互联模型(英語: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Model,縮寫:OSI;簡稱為OSI 模型)是一種概念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连为网络的标准框架。定義於 ISO/IEC 7498-1。

该模型将通信系统中的数据流划分为七个层,从分布式应用程序数据的最高层表示到跨通信介质传输数据的物理实现。每个中间层为其上一层提供功能,其自身功能则由其下一层提供。功能的类别通过标准的通信协议在软件中实现。

7 层模型

早期的 OSI Model 被定义为 7 层模型,这七层从下到上分别为:

  1. 物理层(Physical Layer): 负责定义物理连接和传输媒体。它涉及电缆、连接器、物理拓扑等硬件细节。
  2.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 主要负责点对点的直接通信。它负责错误检测和纠正,以及数据帧的流控制。
  3. 网络层(Network Layer): 提供了在不同网络之间传输数据的能力。它涉及路由选择、逻辑寻址和跨网络的数据包转发。
  4. 传输层(Transport Layer): 提供端到端的通信,确保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它定义了端口号、流量控制和错误恢复等。
  5. 会话层(Session Layer): 管理用户会话并提供数据交换服务。它负责建立、维护和终止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会话。
  6. 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 负责数据的编码和解码、数据的压缩和解压缩,以确保不同系统上的数据格式能够互相理解。
  7. 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 提供用户接口和网络服务,是网络中最高层次的层。它定义了用户与网络服务之间的接口,例如电子邮件、文件传输和远程登录。

4 层模型

之后在 7 层模型之上做近一步简化演变为 4 层模型:

  1. 网络接口层,合并了物理层与数据链路层。
  2. 网络层,同 7 层模型中的网络层一样。 IP
  3. 传输层,同 7 层模型相同。TCP, UDP
  4. 应用层,应用层和传输层之间的会话层与表示层被废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