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镇定
有效沟通的前提是两人都在使用自己的逻辑脑来交流,所以第一原则是让自己首先处于镇定的状态,而不是被自己的杏仁核劫持或处于情绪激动的状态。那如何能够快速的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啦?我们锻炼自己应该遵循如下的心路历程:
- 反应期(“哦,见鬼”):不要否认自己的沮丧和害怕,如果可以大声说出来,呼气的动作可以帮助自己冷静。可以离开座位或闭上眼睛,集中精力承认自己的愤怒或恐惧并摆脱情绪的束缚。
- 释放期(“天啦”):承认自己的情绪后,深呼吸,放松下来。
- 重新定位期(“拜托”):继续深呼吸,走出自己的防御状态。
- 重新聚焦期(“那就这样吧”):思考自己能做什么,减少伤害控制情况。
- 重新投入期(“行,没问题”):做需要做的事情。
整个过程中关键是要明白自己处于哪一个阶段并做出理智的判断,不要否认自己的情绪,而需要快速的释放出来,重新冷静做下一步的打算。
破处刻板印象
我们的大脑会依据过去听到过或了解到的关于某人的一切,在见到他时会立刻做出评价,即使是见到陌生人,我们也会根据各种过滤器:性别,年龄,国籍,教育水平,性格等快速的生成一个刻板印象,这时我们沟通的对象其实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虚构印象,而非真人,并且这种印象不会在第一次交流之后消失,相反我们可能根据这刻板印象去歪曲我们听到的一切,让他看起来更像我们自己捏出来的那个人。
有效的沟通需要我们意识到这种刻板印象的存在,面对交流人身上表现出的缺点,仔细思考其背后的原因,从而建立一个更准确的认识,以更好的交流。
让对方感觉到“你懂我”
简单来说就是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由于镜像神经元的存在,当你感知到对方的感受,那么对方也会对你感同身受。表达出“我懂你”,对方会自发的表达出感激之情,渴望理解你的想法。这是一种无法抗拒的生理冲动,会把对方拉向自己。
你可以使用下面的步骤来让对方感觉被理解:
- 判断对方的情绪,比如沮丧、生气或担心。
- 然后说:“我正在试着理解你的感受,我认为你是(某种情绪)。我说对了吗?如果不是,那你的感受是什么?”等待对方的反应,看他认同还是纠正你。
- 接着说:“你有多(某种情绪)?” 给他一点时间反应。并做好准备迎接对方情绪的爆发,不要回击和表达不满。
- 随即说:“你如此(某种情绪)的原因是不是。。。” 让对方发泄出来。
- 继续说:“告诉我,要做什么你才会觉得好受一点?”
- 最后说:“我能帮上什么忙吗?你自己又能做些什么呢?”
每个人都是真实的个体,都会害怕、会紧张,需要别人的理解。如果你忽略对方的感受,你只会不断的碰壁,感受到怒气、敌意或冷漠。而如果让对方感觉“被理解”,你们更容易从陌生人,甚至敌人转变为朋友或盟友。
对别人感兴趣,而不是显摆自己有趣
比起关注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更注重倾听他人,是真正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的最好方法。因为你越对他人感兴趣,就越能弥补他的镜像神经元受体缺陷,对方就会对你越感恩,越容易产生共鸣。
但要注意不要装作感兴趣,而是要付出行动,一个小技巧是把对话当成侦探游戏,你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地了解对面那个人。告诉自己,和你交流的人身上有些非常有趣的故事,你要去挖掘它。这样你的期待就会自然的从你的眼神和肢体语言中流露出来。
和新朋友聊天是,可以使用 F(Feel)T(Think)D(Do) 交流来问问题,引导他们回答:“我觉得,我认为,我做过或可能会做。”
衡量自信的标准,是看你对他人的兴趣有多深、多真诚,而衡量不自信的标准,在于你有多努力要给他人留下印象。
让人们觉得自己有价值
我们需要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而且仅仅自己知道自己有价值远远不够,我们需要看到自己的价值得到周围人们的认可。如果你让对方感觉自己举足轻重,相当于赠给对方一份无价之宝。这不限于你所看重的人,对有些想法设法让你的生活中讨厌他的人让他们知道自己很有价值也有奇效,因为他们很多只是得不到别人的认同,患有严重的镜像神经元受体缺陷,所以想法设法的刷存在感。告诉他们你认为他们很重要,让他们帮助你可以拉近你们之间的距离。
帮助他人抒发情绪,舒缓压力
试图和压力下处于困境的人进行交流时,首先要做的是让他们摆脱痛苦,让他们的大脑进入能够倾听的状态。
面对表情愤怒,肩膀僵硬,双臂交叉,痛苦万分的人,不要想着讲事实摆道理,而是要引导他释放压力,张开双臂。
消除错位沟通
如果你认为自己留下的印象与人们对你的看法截然不同,那就会出现不协调。而不协调会阻止你和对方的交流。
茫然无助时,请主动示弱
诚实的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不是试图掩盖,别人会原谅你,甚至试着帮你。承认自己的脆弱是一种力量,它可以使你避免杏仁核劫持,进而避免仓促做出决定,或是做出极其糟糕的选择。
远离五种“有毒”的人
五种有毒的人:
- 精神穷人,拒绝自己做决定或解决问题,他们希望你话时间手把手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所有的问题。
- 地头蛇,在工作中总是试图欺负你的人,最好的办法是强硬回应,他碰钉子之后就会自己离开去找其他容易被欺负的人。
- 索取者,只会找你帮忙却不回报的人,每次他来索取时都提出等价交换的条件。
- 自恋者,只在乎自己,而不会去理解周围的人。
- 精神病患者,不要以为自己能改变生病的人,医生都不行凭什么你行?
远离“有毒”人的同时,也要反思是不是自己也存在同样的问题。